疑难诊治能力提升丨桂林医院血管外科巧用创新技术为复杂主动脉瘤患者打通“生命通道”
时间:
2025.10.31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血管外科迎来技术新突破。团队创新性应用PMEG(Physician modified endo-grafts,医师改良腔内移植物)技术,连续成功救治两位高龄复杂主动脉瘤患者。该技术能在微创条件下精准重建内脏动脉,标志着医院在主动脉疾病的微创治疗领域已达到先进水平。
首位接受手术的患者是73岁的阳老先生,他因便血入院,经检查发现其不仅患有直径达5cm的左侧髂内动脉瘤,还合并结肠占位,病情复杂。更为棘手的是,患者此前因右侧髂内动脉瘤已经接受过栓塞及支架植入手术。若此次再对左侧进行常规栓塞,将导致双侧髂内动脉血流中断,可能引发内脏坏死、臀部跛行等严重并发症。同时,手术还需为后续的结肠肿瘤治疗预留安全条件,使得治疗方案一度陷入僵局。
患者因便血查出5cm动脉瘤
面对挑战,消化内科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由血管外科驻桂专家王伦常博士、姚松良副主任医师及陈国兴硕士组成的攻坚小组,经全面评估后,决定优先通过微创手术处理动脉瘤。为了不影响后续的结肠手术,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PMEG技术,在局部麻醉下为患者施行了左侧髂内动脉瘤隔绝并重建术。术中,团队对支架进行了精准的台上改造与开窗,不仅成功隔绝了瘤体,更完美重建了左侧髂内动脉,保住了至关重要的血液供应。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及时转入普外二病区(胃肠外科)完成了结肠肿瘤的治疗,现已康复出院。
术中团队对支架进行精准的台上改造与开窗
手术为患者完美重建左侧髂内动脉
挑战接踵而至,另一位患者73岁的邓老先生所面临的病情则更为复杂与棘手。患者在外院体检时被发现患有腹主动脉瘤,并伴有极为罕见的双侧副肾动脉变异——这些变异血管的直径竟与主肾动脉相当。雪上加霜的是,患者同时存在严重的冠脉狭窄。若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心脏无法耐受,风险极高;然而,若不重建这些功能重要的副肾动脉,又将导致肾功能受损。治疗陷入两难,手术迫在眉睫。
为寻求最优方案,患者来到桂林医院求助。医院立即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了周密的“两步走”方案。首先,由心血管内科驻桂专家方臻飞教授、唐建军教授为其处理冠脉狭窄,提升心脏功能,为大型手术保驾护航;此后,血管外科团队在湘雅名医舒畅教授和本部专家的指导下,迎难而上,挑战腹主动脉瘤的微创治疗。
心脏问题解决后,治疗的“接力棒”交到了血管外科团队手中。团队预先在腹主动脉支架上为副肾动脉开窗并标记,随后在术中精准定位,将导丝导管通过开窗口超选入副肾动脉并成功植入支架,最终造影显示,腹主动脉瘤被完全隔绝,副肾动脉血流通畅,且无内漏。术后,患者肾功能维持良好,平安出院。
精准“束径”,为支架锚定与隔绝瘤体打下坚实基础
精细“开窗”,为副肾动脉预留生命的“侧门”
患者术前、术后DSA检查结果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例手术的核心——PMEG(医师改良腔内移植物)技术,被誉为血管外科的“定制裁缝”。它要求医生在手术台上,根据患者独特的血管解剖结构,对标准支架进行现场裁剪与开窗,实现“量体裁衣”式的精准治疗。作为处理累及内脏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病变的先进微创方法,该技术主要在国家级和省级血管外科中心开展,桂林医院血管外科是广西为数不多可开展此类手术的科室。
两例手术的成功,不仅是湘雅顶尖医疗技术在桂林的完美落地,更充分展示了桂林医院血管外科在复杂主动脉疾病微创诊疗方面的雄厚实力与不断突破的创新精神。从“保命”到“保功能”,团队用创新技术与仁心仁术,为高龄、高风险患者打开了新的生命通道。未来,科室将继续依托湘雅平台的雄厚资源,深耕PMEG等前沿技术,为更多复杂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安全、更精准的微创治疗选择,守护区域百姓血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