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征服普外科“珠峰”,复杂肿瘤患者重获新生
作者:王记 时间:
2025.09.19
在医学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因其操作复杂、风险极高,被称为普通外科手术的“珠穆朗玛峰”。近日,一位60岁男性患者罹患范围广泛的胆道肿瘤,肿瘤侵犯全部肝外胆管及重要血管门静脉,历经多家医院求诊未果,最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成功接受Whipple手术并实现康复。患者的救治过程,不仅展示了现代外科技术的高度,更体现了多学科诊疗模式与快速康复理念的巨大价值。
今年60岁的李先生因进行性黄疸和体重下降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胆道肿瘤引发梗阻性黄疸。经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的肿瘤范围广,累及多个重要血管,同时合并多个区域淋巴结转移。由于病情复杂、手术风险极高,李先生此前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难以手术。
人体中有一个关键的“消化枢纽”:胃的出口、十二指肠、胆总管和胰管在此交汇,承担食物通过、胆汁排泄和消化酶输送等重要功能。一旦这个区域发生肿瘤,就像核心交通节点出现堵塞,会导致黄疸、消化不良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Whipple手术,正是要将堵塞的“枢纽”彻底清扫并精密重建。
针对李先生复杂棘手的病情,医院快速响应,立即组织了包括普外科、肿瘤血液科、超声影像科、麻醉科、营养科及康复医学科等专家在内的多学科诊疗(MDT)团队进行深入会诊。
专家们结合增强CT、MRI等精密影像所见,全面评估肿瘤范围及其与周边重要血管的关系,一致认为:尽管肿瘤侵犯广泛,手术难度极大,但仍存在根治性切除的机会。在系统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营养状态及手术耐受能力后,团队为他量身定制了周密的手术方案与围术期康复路径。
8月8日,以普外一病区(肝胆、甲乳、小儿外科)行政主任张涛作为主刀医师的手术团队,在麻醉医师严密监护及手术室护士高效配合下,为患者实施了手术。术中探查发现,肿瘤源自胆囊管,已经侵犯全部肝外胆管,上至左右肝管汇合部,下至胆总管下段胰腺实质内,同时肿瘤270°包绕门静脉,第8、12组淋巴结也可见转移。面对如此复杂情况,手术团队沉着应对,成功将肿瘤从重要血管表面完整分离,既保证了肿瘤的根治性切除,也最大限度保留了肝脏和胰腺的血供。随后,团队实施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清除了可能转移的病灶。
此后,手术进入Whipple手术最关键的重建阶段——依次进行胰肠、胆肠及胃肠三处的精密吻合。首先将残留胰腺与空肠吻合,重建胰液引流进入消化道的通道;由于肝总管受侵被切除,主刀医师需要分别将左、右肝管与空肠进行Roux-en-Y吻合,确保胆汁有效引流;最后将胃与空肠连接,恢复食物正常通行路径。
整台手术历时七小时,不仅完成了标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更联合完成了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此例高难度复合手术的成功,彰显了团队应对复杂危重病例的综合实力。
术后患者在ICU监护一天后转回普通病房,生命体征平稳。自术后第三天起,在康复师的指导和家人的鼓励下,患者可主动下床行走。依托快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医疗团队通过疼痛管理、早期活动及阶梯营养支持,显著降低了患者肺部感染、血栓形成及吻合口漏等风险。术后第七天,患者开始经口进食流质、半流质食物。术后三周,患者体重稳步回升,体能明显恢复,随后顺利出院。
张涛主任表示,该例手术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多学科团队的精准评估与协作:“肿瘤范围广泛,涉及多个关键结构,要求我们在切除与重建之间把握平衡。既要彻底清除病灶,又要最大限度保留生理功能,这是外科技术与患者信任共同创造的奇迹。”
如今,李先生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每日坚持行走锻炼,重获健康生活。他的成功康复,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胜利,更是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患者高度信任与快速康复理念共同作用的成果。这台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再次表明,即便面对被称为普通外科“珠穆朗玛峰”的Whipple手术,依托成熟的团队协作、个体化的围术期管理以及患者的积极配合,攀登之路亦可抵达光明顶点。医学的真正光芒,正体现在这些不断突破局限、守护生命的每一个时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