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当生命之源成“隐形杀手”——17岁少年与死神擦肩的饮水警示
作者:刘汉丽 时间: 2025.04.25
一名17岁少年为赢得赌约,竟在半小时内灌下约14升水,原本健康的身体出现抽搐、意识丧失、昏迷——这不是影视剧情,而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接诊的真实病例。

经诊断,入院时患者的血钠浓度已跌至危险值120mmol/L(正常值为135~145mmol/L),CT显示其出现弥漫性脑水肿伴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生命危在旦夕。这个惊心动魄的案例,揭开了过量饮水背后鲜为人知的致命风险。

面对这场因极端饮水引发的代谢灾难,重症医学团队立即启动系统救治方案——
稳定生命体征: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心率、血压、呼吸、体温、指脉氧等核心指标,同步实施胃肠减压与氧气支持;
神经维稳:使用地西泮控制患者癫痫发作,配合镇静治疗缓解躁动;
纠正低钠血症:精准输注3%氯化钠溶液,联合呋塞米利尿,动态复查血钠,确保24小时血钠回升≤10mmol/L的安全阈值;
保护脑功能:甘露醇脱水降颅压,配合止血、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等治疗;
系统支持:抗感染、肝功能及胃功能维护、营养强化、稳定内环境等多维度干预。
经过重症医学科不间断的精准治疗,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后续转回当地医院继续进行治疗。
当“补水”变成“中毒”
这个惊心动魄的案例背后,隐藏着精密的人体体液调节机制崩溃的医学真相。当短时间内涌入体内的水量远超肾脏每小时800ml的代谢极限,就会像洪水冲垮堤坝——血浆渗透压骤降导致钠离子浓度稀释,水分疯狂涌入脑细胞引发灾难性肿胀。
重症医学科专家介绍,水中毒多因水调节机制障碍引起,如抗利尿激素代偿性分泌增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肾排泄水障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渗透阈重建、抗利尿激素用量过多,而又未限制饮水或不恰当补液如精神疾病(心因性烦渴等)、强制饮水(比赛等)引发。
水中毒的症状轻重与血钠下降速度相关,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
1.急性水中毒:起病急,精神神经表现突出,如头痛、精神失常、定向力障碍、共济失调、癫痫样发作、嗜睡与躁动交替出现以致昏迷,也可能呈现头痛、呕吐、血压增高、呼吸抑制、心率减慢等颅内高压表现。
2.慢性水中毒:轻度水过多仅会出现体重增加,但当血浆渗透压低于260mOsm/L(血钠为125mmol/L)时,会出现疲倦、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和皮下组织肿胀等表现;当血浆渗透压降至240~250mOsm/L(血钠为115~120mmol/L)时,会出现头痛、嗜睡、神志错乱、谵妄等神经精神症状;当血浆渗透压降至230mOsm/L(血钠110mmol/L)时,可发生抽搐或昏迷。血钠在48小时内迅速降至108mmol/L以下可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或者死亡。
科学饮水是关键
1.控制饮水量:普通成年人每日建议饮水量为2.7升(女性)或3.7升(男性),夏季或运动后可适当增加。每小时饮水不超过1升,间隔至少1小时,避免“暴饮”。
2.补充电解质:大量出汗后,选择含电解质的饮品(如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而非纯水。
3.特殊人群注意:肾功能不全、心脏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控制饮水量。
在特定条件下,最普通的物质也可能变成致命武器。当我们推崇“每天八杯水”时,往往忽略了杯子的容积差异和个体代谢差异。记住,真正的健康饮水应是“听从身体信号,遵循科学指南”。毕竟,在人体这台精密仪器面前,14升清水与14升毒药,往往只隔着一道名为“科学认知”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