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77岁的陈爷爷步履稳健地走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时,他的笑容里盛满了重生的喜悦。不久前,他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心尖之舞”——医院心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其实施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这场成功的高难度手术,不仅为这位古稀老人重燃生命之火,更标志着桂林医院在高龄、高风险心脏手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病魔缠身,多学科协作“筑基”
过去700多个日夜,反复发作的心慌、胸痛、胸闷如同悬顶之剑,尽管经过多次治疗,病情仍反复发作,陈爷爷在煎熬中等待,不知下一次心脏危机何时降临。入院检查揭示的病情令人心惊:患者三支冠脉血管狭窄超90%,长期吸烟史、慢阻肺、糖尿病等多重基础疾病缠身,猝死风险如影随形,唯有冠脉搭桥手术,才能斩断病魔的“枷锁”。
面对这道难题,心血管外科团队联合多个科室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代谢内分泌科通过胰岛素泵动态调整血糖方案,严格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定制肺功能锻炼;心血管外科同步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并联合麻醉科评估围手术期风险。
经两周的精准调控,患者血糖稳定达标,心绞痛发作频率也显著降低,其指标达到手术窗口期,手术团队果断亮剑。湘雅名医周新民教授深入评估后,决定采用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技术——这一技术无需经历“心脏停跳—复跳”的创伤,能更好地保护脏器功能,是目前最适合陈爷爷的治疗方案。
心尖起舞,手术突破“高危禁区”
非体外循环下心脏不停跳下冠状动脉手术被誉为心脏外科领域的“心尖之舞”,是心外科的一项高难度手术。医生需要在心脏持续跳动、无体外循环支持的情况下进行血管吻合。这项技术的独特优势在于避免了体外循环可能引发的并发症,显著缩短了手术时间、住院周期及患者在ICU停留的时间,并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手术的关键在于医生要在跳动的心脏上精准吻合直径仅1mm~2mm的冠状动脉,这需要极高的手术技艺和极好的操作技巧。
3月25日10时20分,心血管外科周新民、张鸿及袁昭顺团队为患者在无影灯下开启这场“心尖之舞”。6个小时里,他们全神贯注、默契配合,成功为患者搭建起四座“生命之桥”。术后,陈爷爷平稳转入重症监护室,众人悬着的心暂时放下。
生死时速,多学科再铸生命奇迹
正当众人稍缓心神时,3月26日10时险情骤然而至。拔除气管插管后的陈爷爷突然胸闷大汗,血压飙升至200/106mmHg,心率骤升至156次/分,生命体征以惊人的速度恶化,情况万分危急。周新民教授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下达病危通知、紧急降压、气管插管……此时,危机接踵而至,患者因血压骤降陷入休克。在生死关头,心血管外科团队争分夺秒抢救,待患者初步稳定病情后,结合检查判断其可能突发围手术期急性心梗,必须实行冠脉造影术方可确诊。
时间就是生命!心血管外科执行主任张鸿迅速协调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和手术室,紧急实施冠脉造影。手术室内,团队凭借精湛技艺和精准操作展开教科书级救援。当造影显示桥血管畅通无阻时,手术室里凝结的空气终于开始流动。随后,袁昭顺博士为患者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装置,配合PiCCO设备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在医护团队的日夜守护下,陈爷爷终于转危为安。
转危为安,精细化护理助力康复
闯过生死关后,精细化护理成为陈爷爷康复的“加速器”。3月28日,团队采用序贯式呼吸机撤机策略,逐步调整呼吸支持模式,帮助陈爷爷顺利拔除气管插管。
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医护团队做出突破性决定,特允许患者家属进入监护室陪伴陈爷爷。在这特殊的空间里,亲情的力量与专业的医疗护理相互交融。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家属的协助下,陈爷爷开始尝试进行康复训练,从床旁颤巍站立,到监护室内缓慢行走,每一步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智慧与温情。4月15日,陈爷爷康复出院,脸上露出劫后余生的笑容,身后是三十多个日夜书写的生命答卷。
这场与死神的较量,凝结着心血管外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等多学科的智慧与汗水。正如张鸿主任所说:“高龄不是手术禁区,精准才是破局密钥。精准的术前准备、快速的术后响应和精细化护理,是攻克高龄高危手术的关键。”此次手术成功不仅彰显了湘雅桂林医院在危急重症救治领域的硬核实力,更诠释了团队“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初心。未来,心血管外科将继续攀登医学高峰,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