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血管外科,医务人员每天都会接诊许多为“腿脚问题”所困的患者。他们经常这样描述:“医生,我走一段路小腿就酸胀得厉害,必须停下来歇歇”“我的脚总是冰凉,晚上还抽筋,疼得睡不着”。如果您或家人也曾被类似的症状困扰,请一定不要掉以轻心——这很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血管“求救信号”,提示您可能患上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认识疾病不恐慌】
我们可以把血管想象成一条为全身输送养分和氧气的“生命高速公路”,血液就是公路上飞驰的“运输车”,为双腿肌肉和神经带去能量。而“动脉硬化”就像是年久失修的高速路,管壁上开始沉积“垃圾”(胆固醇、脂质等),形成黏稠的粥样斑块(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越积越多,就会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完全堵塞。当下肢的动脉血管被这些斑块堵塞,血流不畅时,“运输车”就无法顺利通过,腿脚的组织就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这就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识别信号要及时】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初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间歇性跛行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患者在行走一段距离后感到下肢酸软无力或疼痛,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但再次行走后又会出现类似症状。
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还可能出现足部或小腿部位皮肤苍白、干燥,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肢体坏死,进而导致截肢。
【了解风险知预防】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这些因素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炎症和斑块的形成,进而引发动脉硬化。
此外,年龄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风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动脉硬化的风险也逐渐增高。该疾病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特别是那些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
【明确诊断不慌张】
对于怀疑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系列检查以明确诊断。这些检查包括测量脚踝与手臂的血压比值(踝肱指数,ABI)、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下肢动脉的狭窄程度和血流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科学治疗有方法】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戒烟、低盐低脂饮食、坚持适度步行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以及服用扩血管、抗血小板、降脂、降糖等药物。
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者病情较为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介入手术,例如支架植入术、动脉内膜剥脱术、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积极预防有效果】
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关键在于控制高危因素,这包括戒烟、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控制体重、调整不良生活方式等。
同时,对于已经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并控制病情进展。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的变化,也是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措施。
下肢动脉健康,是中老年生活质量与行动自由的重要保障。忽视症状就是放任风险,早一步行动,多一份安康。从现在起,为您和家人的血管健康保驾护航——如有任何疑虑,欢迎到血管外科门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