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似火炉,高温“烤”验不容小觑。当热浪滚滚来袭时,中暑便是最为常见的高温相关疾病。它不仅会让人头晕乏力、影响日常生活,严重时更会危及生命。那么,究竟什么是中暑?它有哪些警示信号?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预防和应对?别担心,康康这就带大家拨开迷雾,掌握这份必备的“防暑降温”指南。
一、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和强烈热辐射环境下长时间暴露,导致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效,进而引发体温急剧升高,并伴随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一系列症状的严重状况。简单来说,就是身体在酷热环境中“散热失灵”,热量过度蓄积,最终“烧”坏了身体机能,进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
我们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之间,当环境温度过高,皮肤的散热能力达到极限时,体温就会逐渐升高。如果体温上升到38℃以上,就可能出现中暑的先兆症状;当体温达到40℃以上时,就会引发严重的中暑,甚至导致死亡。
二、中暑的类型及警示信号
中暑通常经历一个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先兆中暑
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此时,应立即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分和盐分(如淡盐水),通常能较快缓解。
•轻度中暑
在先兆症状基础上明显加重,并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等表现。同时,可能伴有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加速等虚脱表现,体温通常会升至38℃以上。
•重度中暑
这是最危险的情况,包含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类型,其中热射病最为致命。
热痉挛:多见于健康青壮年人。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或大量出汗后,由于体内盐分丢失过多,导致肌肉出现阵发性痉挛,常发生在四肢肌肉、咀嚼肌和腹肌,尤以腓肠肌最为明显,伴有腹部绞痛和呃逆。
热衰竭:常发生于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多汗、疲乏、无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肌痉挛,可有明显脱水征,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等。体温可轻度升高,无明显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可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健康年轻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突感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等;非劳力性热射病多见于年老体弱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表现为皮肤干热和发红,84%~ 100%患者无汗,直肠温度常在41℃以上,最高可达46.5℃。患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心力衰竭、肺水肿、脑水肿、急性肾衰竭、急性肝衰竭等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哪些人容易中暑?
以下人群在高温环境中需要格外警惕,属于中暑的高风险群体:
✦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衰退,适应高温能力差。
✦婴幼儿及儿童: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出汗能力弱,活动量大易脱水。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身体负担加重,新陈代谢旺盛,产热增加,散热相对困难。
✦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身体抵抗力较弱,对高温的耐受性降低。
✦户外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交警等,他们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工作,暴露于阳光直射下,因此更容易中暑。
四、科学预防中暑
预防是最好的“解药”,牢记以下关键措施。
✦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尽量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4点的烈日当空时段外出。必须外出时,务必做好全副武装,戴宽檐帽、太阳镜,涂抹高倍防晒霜,使用遮阳伞。
✦足量饮水补盐:主动、规律补充水分,别等口渴才喝。推荐饮用淡盐水、绿豆汤、酸梅汤等,以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和盐分。严格避免酒精饮料、高糖饮料,它们会导致身体失去更多的水分。
✦营造凉爽环境:善用空调、风扇等设备,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6℃~28℃的舒适区间。同时注意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流通。
✦穿着透气舒适:选择轻薄、宽松、浅色、透气性好的衣物,最大限度帮助身体散热。
✦重点关照特殊人群:对老年人、儿童、孕产妇、慢性病患者要给予额外关注,尽可能创造条件让他们远离持续高温环境。
五、中暑急救“黄金四步法”
若发现有人中暑,时间就是生命,请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措施。
(1)迅速转移: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或脱去其多余或紧身的衣物,利于身体散热。
(2)快速降温:用冷水浸湿的毛巾擦拭全身皮肤,将冰袋(包裹毛巾)或冷饮瓶等冷源,敷在患者颈部两侧、腋窝、大腿根部(腹股沟)、额头等大动脉处。
(3)科学补水: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鼓励其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每500ml水约加1.5g盐)。切忌一次性猛灌大量水,以免引起呕吐。
(4)及时就医:对于重症中暑患者,一旦出现昏迷、抽搐等表现,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在等待救护车期间,持续进行降温措施,并密切观察患者情况。
六、中暑急救“雷区”莫踩
急救方法不当可能雪上加霜,务必避开这些常见误区。
误区:掐人中能唤醒中暑昏迷者?
正解:无效且危险!掐人中不仅无用,强行操作还可能导致患者头部后仰,堵塞气道。正确做法是优先全力降温。
误区:中暑了不能喝水?
正解:分情况,清醒者必须科学补水(少量多次含盐液体);但昏迷者绝对禁止喂水,以免窒息。
误区:吃退烧药能治中暑?
正解:大错特错!常用退烧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对中暑引起的高热无效,反而可能增加肝脏损伤风险,耽误救治时机。
七、这些场景要当心!
某些特定环境下,中暑风险更高,需特别防范。
✦车内中暑:停放的汽车在阳光下,15分钟内车内温度可飙升至60℃。切勿将儿童、老人或宠物单独留在车内,哪怕只是“一会儿”。
✦运动性中暑:进行马拉松、足球、高强度训练等运动时,极易发生运动性中暑。运动前2小时应喝约500ml水;运动中每15分钟补充150ml水或运动饮料。
✦口罩防护:高温天长时间佩戴口罩会明显阻碍散热。在空旷、通风良好且能保持安全距离的户外场所,可暂时摘下口罩休息散热。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暑”!面对滚滚热浪,掌握科学的中暑知识就是握紧健康的“防护盾”。从识别早期信号,到落实有效预防,再到把握急救黄金步骤,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只要我们提高警惕,科学应对,就能有效化解高温威胁,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