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康康医研所丨腕上心跳:智能手表测心率靠谱吗?
时间: 2025.04.28
手腕上的“健康管家”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通过实时心率监测、心电图(ECG)等功能,智能手表让普通人也能随时掌握心脏状态。但当你收到“心率异常”警报时,是否想过:这些数据真的可信吗?今天,康康邀请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为大家讲解那些闪烁的曲线背后,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科学真相。
监测心脏数据的原理
1.光电容积脉搏波(PPG)技术
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生理监测技术,通过分析血管内血流的变化来监测心率及心律异常,其基本原理是基于血液对光的吸收特性。
该项技术容易受运动、肤色、佩戴松紧等因素干扰,尤其在剧烈运动或低温环境下误差较大。
2.心电(ECG)技术
这是一种通过电极测量心脏电活动的技术,其精度相对较高,可达到95%以上。在部分高端智能手表设备中配有内置电极,能够直接采集心电信号并生成简化的心电图,以便实时监测和分析心脏的电生理状态。
ECG的原理基于心脏电活动的传播过程,心脏每次跳动时,都会产生一系列电信号,这些信号通过电极传导至皮肤表面,并被设备检测到。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要让单导联的心电设备生成心电波形,需要将另一只手也同时放到监测设备上感应记录,才能得到一个有波形的导联。
智能手表检测房颤的局限性
1.准确性并非100%:虽然技术不断进步,但与医院专业的心电图机、动态心电图监测设备相比,智能手表检测准确性仍有差距。
运动时手臂的大幅度摆动、皮肤出汗导致电极接触不良、手表佩戴位置不准确等,都可能干扰信号采集,造成误判。比如,剧烈运动时,手表可能将正常的心率加快误判为房颤。
2.算法存在差异:不同品牌、型号的智能手表,其检测房颤的算法成熟度和准确性参差不齐。部分低价或小众品牌的手表,算法可能不够精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较低。
3.无法明确病因和病情程度:即便手表准确检测出房颤,也无法像专业检查那样,进一步明确心律失常的病因,如是否由心脏瓣膜病、冠心病等引起,也不能判断心律失常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程度。
收到提示后该怎么办?
1.初步应对方案
①保持冷静:心率报警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运动、情绪变化、健康状况等。在收到报警后,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度恐慌。 
②查看手表数据:仔细查看智能手表上显示的心率数据,了解当前的心率状况。 
2.自我检查与调整
①调整状态:如果心率异常是由于运动或情绪变化引起的,可以尝试调整呼吸、放慢速度或停下来休息,让心率逐渐恢复正常。 
②检查手表佩戴:确保智能手表佩戴正确,传感器与手腕紧密接触,且没有受到汗水或污垢的影响。如果传感器被遮挡或污染,可能会影响心率检测的准确性。
3.健康管理与就医建议
①健康的生活方式: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降低心率异常的风险。 
②持续监测:如果心率报警频繁发生,建议持续使用智能手表进行监测,并记录相关数据。这有助于了解心率的变化趋势,并为后续就医提供参考。 
③及时就医:如果心率报警持续存在,或者伴随其他症状(如胸闷、气短、头晕等),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警报的意义:与身体对话的契机
虽然我们强调“不要被误报吓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提示毫无意义。
实际上,能触发手表报警,说明你的心率或心律确实出现了某种不稳定状态,比如短暂的心率不齐、早搏、压力相关性心率波动等。
简单来说,一次误报,可能是技术缺陷的噪点,也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你需要审视一下最近是否有过以下情况:
是否长期睡眠不好、压力过大?
是否摄入过多咖啡因或饮酒?
是否有心血管风险因素尚未管理(如血压、血糖等)?
“误报”不等于“无事”,它可能是身体在对你说话,完全不必为一个提示就陷入恐慌,不妨把它当作一次生活方式的体检提醒:让我们在疾病还未降临前,就把风险慢慢降下去。
通讯员:莫婷 谢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