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每一句都很实用!骨科护士的护腰建议来了
时间: 2025.09.10
大家好,我是一名骨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我见过太多被“腰椎间盘突出症”困扰的患者,他们有的坐立难安,有的步履蹒跚,脸上常常写满了痛苦和焦虑。很多人一听到“突出”甚至“脱出”这些词,就觉得自己“腰断了”“要瘫痪了”,因此充满恐惧。
今天,我想从一个临床护理者的角度,带大家科学地认识这个疾病,消除恐惧,学会如何科学应对与预防。
一、揭开“腰突”的真面目
我们的脊柱就像一摞高高垒起的积木,每一节积木之间都有一个柔软的“软垫”来缓冲压力、增加灵活性,这个神奇的“软垫”就是椎间盘。
椎间盘就像一个“流心汤圆”:外围是坚韧又富有弹性的纤维软骨组织(“汤圆皮”纤维环),内部是富含水分、果冻状的胶质物质(“汤圆心”髓核)。
所谓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汤圆皮”磨损、破裂,里面的“汤圆心”流了出来(髓核向外膨出、突出或脱出),压迫或刺激到了相邻的脊神经根,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光有影像学上的“突出”而没有症状,只能叫“腰椎间盘突出”,加上“症”字,才意味着它引起了病痛。那么为什么会“突出”呢?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点。
·退行性病变(老化):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内的髓核水分会逐渐流失,就像海绵用久了会变干,弹性下降,变得脆弱。同时,外围的纤维环也会出现磨损和韧性降低,产生微小裂隙。
·长期劳损:常见于司机、办公室人群、体力劳动者等,这些人群因为职业原因需要久坐、久站、反复弯腰,使得腰椎持续承受巨大压力;
·急性损伤:突然的暴力,如摔倒时臀部着地、猛烈扭腰,或者弯腰搬重物的瞬间,都可能直接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关键诱因;
·其他因素:肥胖、怀孕、遗传等因素也会增加患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二、怎么判断是不是“腰突”了?
单纯的腰痛原因很多,但腰椎间盘突出症常有以下几个特点,需要大家多多留意。
1.腰痛(基础警报):这是最常见、最早发的症状,表现为钝痛或锐痛,尤其在久坐、弯腰后加重。
2.放射性腿痛(典型警报):这是最标志的症状——疼痛像一条线,从您的腰部、臀部,“窜”到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能到脚背或脚底,医学上常称为“坐骨神经痛”。
3.麻木或感觉异常(神经受压信号):神经受压迫区域(如小腿、脚背、脚底)可能出现发麻、蚁行感等症状。
4.肌力下降(运动障碍信号):腿部无力,走路跛行,严重时甚至出现足下垂(脚踝抬不起来)等症状。
5.马尾神经综合征:如果出现大小便失禁或困难、会阴部(肛门和生殖器周围)麻木、双下肢无力等症状,请立即就医。这是危险的“马尾神经综合征”,需要紧急处理。
三、确诊后必须手术吗?
别慌!十个人里有八个以上都不用手术。绝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即可好转,并不需要手术。
1.先试试保守治疗——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急性期休息:卧硬板床,选择舒缓姿势(如屈膝侧卧),但应避免长期卧床;
·药物辅助: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炎镇痛药、肌松药和神经营养剂;
·康复锻炼:症状缓解后,加强核心肌群训练(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相当于为腰部构建“天然护具”;
·中医理疗:针灸、推拿等方法可辅助缓解,但务必选择正规机构,暴力操作可能加重损伤。
2.出现下面这些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
·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出现肌肉萎缩或足下垂;
·一旦出现马尾神经综合征,需立即手术。
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持续加重时,手术治疗是一种重要的选择。目前多采用椎间孔镜等微创术式,该类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因此不必过分恐惧。
四、护士的日常护腰小贴士
请牢记,好习惯,才是腰最好的朋友。
1.避免久坐:最好每1小时起身活动,选择有靠背的椅子,腰后加垫支撑;
2.正确弯腰:搬物时屈膝下蹲,保持腰背伸直,靠双腿发力;
3.佩戴腰围:需要用到腰部等活动时,可以选择佩戴腰围。
4.强化核心肌群:经常游泳、平板支撑、小燕飞等增强腰腹稳定性;
5.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担;
6.注意保暖:天凉时注意保暖,肌肉紧张也会加重症状。
作为一名护士,我想告诉大家: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病”,治疗它是一场“持久战”。请不要过度焦虑,也不要寻求“一招根治”的偏方。相信科学,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并下定决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您的腰一定会回报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