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康康贴士丨寒露时节,学会这几点,为健康过冬打好基础
时间: 2025.10.08
金风送爽,露华渐寒。今天我们迎来了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寒露时节,昼暖夜凉,秋燥明显,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需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康康特此奉上这份详尽的寒露养生指南,助您安稳度过“多事之秋”,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识寒露:知天时,方能顺时养生
寒露,于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寒露时节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其气候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气温降,昼夜温差大:“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此谚语生动说明了寒露后保暖的迫切性。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南方也时常受到冷空气南下的影响,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极易引发感冒。
阳气敛,秋燥愈盛:自然界中的阳气进一步收敛,阴气渐长。伴随而来的“秋燥”也从白露的“温燥”转为更具寒凉特性的“凉燥”。人体易出现口干、咽干、鼻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
万物萧,情绪易波动:秋风萧瑟,万物凋零,这种景象容易引发人们心中的凄凉、忧郁之感,即所谓的“悲秋”情绪,对心理健康是一大挑战。
了解这些特点,我们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养生保健,核心原则便是防寒、润燥、敛阳、静心。
起居·着装:御寒保暖,从脚开始
寒露养生,首重保暖,而保暖的关键在于“背、腹、足”。
足部保暖是重中之重
足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分布着大量穴位,且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脂肪层薄,保温性差,极易受寒。一旦脚部受凉,会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便会乘虚而入,引发感冒、咳嗽等疾病。
建议及时穿上保暖的袜子,不要赤脚穿凉鞋或拖鞋。晚间睡前可用温水(约40℃)泡脚20~30分钟,水最好没过脚踝。泡脚时可轻轻按摩脚心处的涌泉穴,有助于舒筋活络、改善血液循环、提升睡眠质量。
适时增减衣物
寒露时节遵循“春捂秋冻”之道需有度。对于体质较好的年轻人,适当的“秋冻”可以增强耐寒能力。但对于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则应及时添加衣物,切勿盲目“秋冻”。建议采用“洋葱式”穿衣法,便于根据温度变化随时增减。
早卧早起,保证睡眠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人体正气的恢复,增强免疫力。
饮食·营养: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寒露时节的饮食调理,应以“滋阴润肺、健脾益胃”为主,同时要避免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以防加重秋燥。
首选滋阴润燥之品
水果类:梨、葡萄、荸荠、香蕉、柚子等。其中,梨是“百果之宗”,生吃可清肺热,熟食(如蒸梨、冰糖雪梨汤)可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是应对秋燥的绝佳选择。
蔬菜类:莲藕、银耳、百合、山药、萝卜、南瓜等。莲藕清热生津;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山药健脾益胃,补肾益肺。
坚果及其他:芝麻、核桃、蜂蜜等。晨起喝一杯温蜂蜜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润肠通便。
遵循“少辛增酸”原则
少辛: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因为这些食物性热味辛,发散泻肺,过多食用会耗伤阴津,加重人体失水、干燥。
增酸:适当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如山楂、石榴、葡萄、番茄等。酸味能收敛、固涩,有助于收敛过盛的肺气,滋阴润肺。
推荐食疗方
百合银耳莲子羹:滋阴润肺,养心安神;
山药薏米粥:健脾益胃,祛湿补气;
莲藕排骨汤:滋阴健脾,补益气血;
雪梨川贝羹:对于已有咳嗽症状者,可以起到很好的润肺止咳功效。
秋季胃口好转,但切忌因“贴秋膘”而暴饮暴食,增加肠胃负担。应细嚼慢咽,定时定量。
运动·锻炼:动静相宜,顾护阳气
秋高气爽,是开展户外运动的大好时机,但需要注意的是寒露时节的运动有其特殊性。
选择温和项目
避免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以免耗伤阳气,泄了肤腠。推荐选择一些较为舒缓、运动量适中的项目,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登山等。
把握运动时间
运动最好在太阳升起之后、日落之前进行。此时气温适宜,日照充足,有助于人体吸收阳气。早晨过度锻炼,吸入过冷空气,对呼吸道刺激较大。
注意准备与放松
运动前充分热身,防止拉伤;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增添衣物,切勿穿着湿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免受凉。
重视呼吸调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秋季健康指南特别强调,寒露时节需要保持每日30分钟以上的舒缓运动,如太极拳或散步,这能显著改善心肺功能并调节自主神经,运动时可配合深长、缓慢的呼吸,有助于吐故纳新,收敛心神。
防病·重点:关注高发疾病,防患于未然
季节交替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寒露时节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类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
寒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毛细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脑卒中、心肌梗死、心绞痛等。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需要格外警惕。
预防:建议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注意保暖,避免突然的冷刺激;保持情绪稳定;饮食清淡。
呼吸系统疾病
冷空气和干燥空气会降低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病毒、细菌易滋生,导致感冒、流感、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复发或加重。
预防:寒露时节,保暖是关键,尤其要护好口鼻和颈部;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提前接种流感疫苗。
消化系统疾病
人体受冷后,血液更多流向体表,胃肠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容易导致功能紊乱。加上秋季易“贴秋膘”,饮食不当极易引发胃炎、胃溃疡、肠炎等。
预防:注意腹部保暖;规律饮食,忌生冷、油腻、过辣食物。
“老寒腿”等关节病
寒露后,湿度下降,气压变化,加上风寒侵袭,极易诱发或加重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关节炎(老寒腿)等。
预防:膝关节、肩关节等部位要加强保暖,可佩戴护膝;睡前热水泡脚。
情志·心理:保持乐观,远离“悲秋”
秋对应五脏中的肺,在志为悲(忧)。看到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人容易产生凄凉、垂暮、忧郁的感伤情绪。
主动调节
多晒太阳:阳光可以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改善人的情绪。
培养兴趣: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如听音乐、看书、养花、钓鱼等,转移注意力。
广泛社交:多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参加集体活动,倾诉烦恼,排解忧郁。
登高望远:周末与家人朋友一同登山,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饱览秋日盛景,心旷神怡,是消除抑郁情绪的良方。
寻求帮助:如果情绪持续低落,无法自我调节,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请及时向家人倾诉或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寒露,是秋的乐章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音符,它提醒我们时光流转,健康需要用心守护。康康希望这份指南能像一件贴心的小棉袄,为您抵御渐深的寒意。愿您顺应天时,科学养生,润燥养阴,平和心态,以最健康、最活力的姿态,迎接接下来的每一个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