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身高变矮、牙齿松动……小心骨骼健康亮起红灯
时间: 2025.10.08
我们看似坚固的骨骼,其实每天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新陈代谢。一旦骨骼流失速度超过重建速度,骨质疏松就会悄悄逼近。它像一个隐形的小偷,慢慢掏空我们的骨骼,早期往往不声不响,却会在某一天突然带来疼痛、骨折甚至身高的“缩水”。如何才能识破它的信号?又该如何防患于未然?
信号一:莫名腰背痛,甚至身高“缩水”
如果你长期感到腰部或背部出现弥漫性、阵发性钝痛,尤其在久坐、久站后加剧,早晨起床时脊柱僵硬,但稍活动后有所缓解——这可能是骨质疏松发出的早期警报。
这种疼痛多因椎体骨量流失,承重能力下降,骨骼内部发生“微骨折”。比疼痛更直观的信号是身高缩短和驼背,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年内身高逐渐减少超过3厘米,或背部弧度日益明显,形成“老年性驼背”,这往往意味着多个椎体已发生了压缩性骨折。
信号二:牙齿松动,牙槽骨不保
很少有人会想到,牙齿松动也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之一。牙齿需要健康的牙槽骨支撑,而当全身钙质与矿物质不断流失时,牙槽骨就会逐渐萎缩,导致牙齿松动、牙缝变宽、牙龈退缩,甚至原先合适的假牙也变得不适。因此,频繁出现的牙周问题,或许正是在提醒你:该去检查一下骨密度了。
信号三:轻轻一摔就骨折
这是骨质疏松最严重也是最直接的后果,医学上称之为“脆性骨折”,即在没有明显外伤或只有轻微外力的情况下发生的骨折。比如从站立高度摔倒就导致腕部或髋部骨折、一声咳嗽引发胸痛(可能为肋骨骨折),甚至只是弯腰抱孩子或提物就会突然引发腰痛(警惕椎体压缩性骨折)。
这类骨折常见于手腕、髋部和脊柱,尤其是髋部骨折。这对老年人来说尤为危险,将显著增加致残和死亡风险。一旦发生骨折,说明骨骼强度已严重下降。
信号四:肌肉酸痛、抽筋,浑身没劲
骨骼健康与肌肉力量息息相关。骨质疏松往往伴随肌肉减少症,这不仅会导致浑身乏力、容易疲劳,还会出现爬楼困难、步行耐力下降、提重物时吃力等现象。
夜间小腿抽筋的情况也不容忽视,除疲劳和脱水外,它也可能是钙磷代谢异常的表现。肌力下降进一步导致平衡能力变差,跌倒风险上升,形成“骨弱—肌少—易跌倒—更易骨折”的恶性循环。
信号五:指甲变脆,容易断裂
你注意过自己的指甲吗?如果原本坚韧的指甲变得薄脆易断、出现纵向纹路,这可能暗示体内钙与胶原蛋白正在流失。虽然指甲变化不能直接诊断骨质疏松,但它可以作为一个辅助信号,提示你关注整体的骨骼健康。
五类骨质疏松高危人群
以下几类人群尤其应警惕骨质疏松:50岁以上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孕期及哺乳期女性;长期偏食、营养不均衡者;患有消化、内分泌或肾脏疾病的人群;以及久坐、吸烟、过量饮酒者。
建议这些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实现早预防、早干预。
科学预防是关键
值得庆幸的是,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越早行动,效果越好——关键在于采取“营养 + 运动 + 生活干预”的综合策略。
首先,补足钙、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质,为骨骼奠定坚实的“原料”基础。
同时,坚持适度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或力量训练,以此帮助增强骨密度。
此外,务必戒烟限酒、减少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的摄入,而其中最不容忽视的,是日常注重防跌倒,最大限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